艺术化语言
第三节 统筹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稳步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在碳卫星的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建立温室气体卫星观测的模拟和反演系统(IAPCAS),将卫星的原始观测资料翻译成可供科学家使用的数据。凌晨的酒泉很冷,可我们心里热乎乎的,我国的碳卫星有自主知识产权。
2009年,日本成功发射了全球首颗碳卫星GOSAT。为了提升我国在气候变化谈判等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建立和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制度,2011年,在863计划的支持下,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中国碳卫星)正式立项。今年7月,刘毅团队获取了中国碳卫星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和地图,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间定量监测能力,是继日本、美国之后第三个具备该技术的国家。最终,杨东旭研发了卫星遥感反演算法,高精度模拟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过程,充分优化气溶胶光学性质随波长的变化以及卷云的连续吸收等特征,显著降低了误差,提高了反演精度,大幅提高了计算效率。国别清单的误差、偏差、透明度等问题依然无法避免,因此,在研发卫星的同时,更要按照科学规律使用好卫星数据,碳中和不是零和博弈,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努力、合作共赢。
刘毅回忆,当时人手紧张、时间也紧迫,团队成员的日子都是按小时计算,终于在2017年9月底拿出了首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平均精度达到了2.11ppm。2020年,刘毅团队改进了数据质量和反演算法,将数据精度提升到1.5ppm的国际先进水平,同时首次利用物理算法反演获得了陆地生态系统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数据产品。创新环评管理方式,推进环评瘦身提效,强化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督管理,推行环境监理,建立环评、三同时和排污许可制度相衔接的管理机制。
加快推动西宁市杨沟湾铬渣堆场、黄南州哇楞根金矿等废渣堆存场地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探索污染地块绿色低碳修复技术。第十一章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部署,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开展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识别与排查,建立生态环境健康风险源企业基础数据库,研究绘制生态环境健康风险分布地图。加强核安全监管力量,提升地方核与辐射监测应急支援能力,提高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演习实战化水平。
第四节 全力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栖息地整体系统保护。第二节 推动大气污染精准防控完善网格化环境监测监管体系。
各市(州)政府所在地建成至少1个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并保障稳定运行,对难以稳定运行的处置设施实施升级改造。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编制各要素各领域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细化落实本规划目标任务。第一节 分区施策提升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河湟谷地城市群大气环境质量。共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格局更为完善,中华水塔坚实稳固,生态系统整体步入良性循环,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聚焦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着重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及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五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现代化要求差距较大,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联动机制不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进程需进一步加快,基层执法能力不足,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地方法规标准仍不完善,制度建设存在碎片化、分散化、部门化现象,环境治理的市场手段和社会参与程度仍然偏弱,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体系有待完善。将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风险,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实施低温余热利用项目、废旧锂电池回收再利用、光伏组件回收利用等项目,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延链,合理布局发展工业固废、污水、危险废物等协同无害化处置产业。
各地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情况,纳入领导干部日常监督和管理。节能减排综合提升工程。
强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以奖促防以奖促治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并优化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借鉴国际、国内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典型经验,选取工矿区、农业园区、民用建筑等区域,应用减源增汇、绿色能源替代、碳产品封存及生态碳汇补偿等综合措施,开展近零碳排放试点示范,争创国家级示范项目。第三节 主攻方向十四五时期,围绕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必须高层次高标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控源头、管过程、重惩处,有效保障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新材料、生物医药强链补链延链,打造国内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5.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健全流域共保共治机制。20.三线一单:2017年12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印发《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环办环评〔2017〕99号),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国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进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加快确定黄河干支流、湟水流域干支流和内陆河主要河流重要断面生态流量,有序提出生态流量管理重点河湖名录,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河段生态流量管理全覆盖。实施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深入推进有色金属、盐湖化工、冶金、建材、纺织、生物加工等行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开展企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实施工业园区绿色工艺技术改造工程,推动重点行业完成限制类产能装备的升级改造,有序开展超低排放改造。
建立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完善疫源疫病防控应急制度,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和法规体系。第二节 加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地环境管控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环境管理。
各市(州)建立燃煤设施动态管理台帐,实施燃烧设施清单化管理,严格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原则,强化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加大巡查检查力度,严禁在禁燃区内燃用高污染燃料,依法拆除禁燃区内高污染燃料燃用设施,稳妥推进燃煤设施清洁化改造。开展大尺度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介质病毒调查,提升疫源疫病监测站点能力水平,完善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
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常态化开展重点区域塑料垃圾排查,积极推广替代产品,有效限制、禁止部分塑料制品生产、销售和使用,加强白色污染治理,逐步推行全域禁塑,到2025年,实现全省无白色垃圾。建设省内坚强智能电网,完善东西部互济网架,增强新能源汇集输送能力。实施迁地人工繁育保护,开展人工种群繁育野化实验,保存恢复和扩大野生种群。严格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准入管理,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提前调查制度。
动态更新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依法依规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大力控制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在黑河内陆河流域,结合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积极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农村污水处理及河道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省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落实方案计划,强化部门协作和地方指导,推动目标任务落实。
实施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程,建成一批森林城镇和森林乡村。强化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综合防控。
第三节 提升健康环境品质加强新污染物防控。35.环保管家:是一种合同环境服务,主要指环保服务企业为政府、为企业、为园区提供合同式综合环保服务,并视最终取得的污染治理成效或收益来收费,是新兴的一种治理环境污染的新商业模式。第二节 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重点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到2035年,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功能整体增强,生态产品供给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持续推进黄河干流区、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强黄河沿线、库区生态和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三滩生态综合治理,增强集中式光伏项目促进生态治理功能。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一流。
以三水共治和四源齐控为主线,统筹推进黄河流域污染防治循环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绿色发展转型成效显著。
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制定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明确控制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实施长江源头区域河湖、湿地、草地、森林等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项目,加强水生植被恢复、自然湿地恢复,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水源涵养生态功能。